偶尔深夜躺下时,我常常在想,我是怎么就走到这了?这都是源于毕业后的一系列选择吧!
也时常感慨,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。回顾过去十余年,这几个决定对我走到今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1. 毕业之后去上海
2009年刚毕业时,我的目标很简单,就是找到一份和专业相关的工作,不论在哪,不论具体做什么,没任何计划,只要能提供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就行。
当时,有同学已经找到手机测试的工作,并被派到上海出差,我得知之后他们还在招聘,也应聘了这家公司。
还记得应聘完不久,我就坐上了回家的火车。列车从沈阳北站出发时,我接到了公司的电话,通知我面试通过,可以来签合同了。就在火车到达沈阳站时,我毫不犹豫地下了车,还退掉了火车票,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真正选择。
我的第一份测试工作就这样开始了。那时候真的很敢闯,说走就走,然后就独自一个人去了上海。
上海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鲜的、充满魔力的城市,即使是住在公司郊区的宿舍,生活依然快乐和精彩。
在上海,我去过世博会、首家苹果店开业,当然还有南京路、外滩、杭州西湖;还看过刘翔在钻石联赛跑110米跨栏,看周杰伦的上海演唱会。周末的晚上还会和同事一起聚餐到半夜,那时候大家都是刚毕业的小伙子,同事之间相处起来更像是同学。
2. 从上海回到沈阳
在上海出差了一年多,又到了选择的时候,是回到沈阳分公司还是辞职在上海找一份新的工作?我和一部分同事选择回到沈阳分公司。
回到沈阳,那里的办公室、食堂、工厂和宿舍都在一个大大的厂区里,周围是郊区,只有周末才能出去逛逛。
我感觉到在这个郊区,我就是这个工厂里的螺丝钉,看到了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。
日子虽然过得平稳,但不应该是我这个二十来岁的年龄该追求的,我知道这不会持续太久,如果不及时调整,等到有一天没什么一技之长时会很被动。我开始思考:如果将来我想去大连,我现在的这份手机测试是很难找到工作的,因此我要转做 Web 测试,哪里要我,我就去哪里,我需要的就是相关工作经验。
后来我是在沈阳东软面试上了北京东软的岗位,去北京的工资是3000,于是我毅然决然去了北京。
3. 从沈阳到北京
那是2011年3月,来之前我联系了大学同学刚哥。我可以在找到房子之前在他那里借宿一段时间。
就这样,我就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。
我如愿做上了我心中真正的软件测试工作,也从那时候开始,我才开始上手了一点脚本、数据库相关的知识。
在北京东软,我经历了两个外派项目,发现我不喜欢这样的外派方式。一是上班无定所,二是定期更换并认识新同事。不到一年时间,我打算换工作了。
我第一个投递的简历是百度,面试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是没有通过,可能那时候确实是太菜了,才做了不到一年的 web 测试新手,还想面试百度?想想也不太可能。
后来又投了几个简历,误打误撞我就面试了京东,且最终通过了面试。记得当时的工资是6500,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笔巨款啊,足足比我刚来北京的时候翻了一倍。
在京东工作的两三年,是我真正入行测试的几年。身边确实有一些值得学习的同事,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 Python、Jenkins、性能测试、以及功能测试。
虽然我学到了这些技能,但我知道如果我想回到大连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,光会点技术还不够,我还得会英语,因为在大连只有外企的待遇还不错。
因此我在北京就开始搜索大连的外企,另外也开始准备学习英语。
我报名了新东方,学费好几千块钱,我记得上一堂课可能都要几十到上百,另外我觉得这样性价比不高。听了一两次试听课后,我果断退了学费。
我觉得最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就是加入外企。我开始在北京尝试去面试大连的外企,正好有一家在北京有分公司,我就去面试了,但可惜面试没通过。
4. 从北京回到大连
没有办法,在北京想找到大连外企实在不太现实,我辞掉了京东的工作回到大连找。
回到大连之后休息了几天,发现自己没有工作实在没心情做其他任何事情,然后就开始了找工作。
去面试过花旗的外派,也没有成功。那时候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转开发!
这是受在京东的同事影响。当时有一个测试同事,他会开发且技术不错,负责给开发团队写单元测试。我当时觉得这个很厉害,我也想做那种被认为有技术含量的工种。
因此我当时的另一个计划是:如果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招聘我这个只有测试工作经验的人,培养我做开发,我其实愿意少拿钱,甚至免费为他们工作。我当时离开京东时的工资已经有一万二了,尽管如此但我也想要转开发,即使是从一个实习生开始。可惜当时市场没有给我这个机会,我没有在短期内找到这样的开发岗位。因为我需要一份工作,后来就找到一个6000多薪资的测试小主管工作。在这个岗位上我工作了几个月,发现这不是我想继续工作的环境,并在骑驴找马继续寻找一份外企工作。
后来我又误打误撞投了我之前在北京投递过的外企,这次面试得挺不错的,并正式被录用进入了外企。在这里开启了一段十年的职业生涯,是我最为努力的十年。
5. 在外企从测试转开发然后DevOps
上面说过我想转开发。在我加入到新公司后,组内有机会可以从测试转前端开发的机会。我当时极度羡慕这样的机会,可惜晚了一步,人够了,因此我就只能在测试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。
直到2018年,因为公司业务调整,我又有了转开发的机会,但需要考核。
虽然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,但我认为这对我来说是在做对的事情。两个原因:
- 如果编程技能比较强,我可以成为测试里技术最好的人;
- 通常开发比测试有更多的话语权,更多的机会,比如说技术移民。
我毫不犹豫地申请去做开发!
那是一段压力非常大的日子,我之前在#码农随笔系列里写过文章记录过那段日子。但最后我还是成功做了开发。再后来团队需要一个Build工程师,说真的,真是为我准备的角色,太适合我了!
之前这个角色还叫Build工程师,因为我非常有热情把这个工作做好,因此我做了很多Build之外的事情,因此我的职责也在慢慢扩大到DevOps相关领域,之后大家都称我为DevOps工程师,负责DevOps/Build/Release相关的事情。
6. 从大连到欧洲
早在几年前,我开始有了想走出去看看的想法,想在日本、欧美范围内找一个可以提供签证的DevOps工作。如果再走不出去,到了四十岁我可能就没什么机会了。
这个想法的产生可能源自于我此前自由行去过泰国、日本、美国的缘故。之后我喜欢听《静说日本》、《随口说美国》这些音频节目。
我更新了自己的LinkedIn,期间偶尔有人联系过我新加坡的机会。说实话,能不能去成还不好说,但我对那里不是很感冒,给我的感觉那边比较卷。
在经历了疫情、孩子出生后,这个想法就搁置了,也没有任何进展。在经历了众所周知的大环境后,突然有了机会。
但说实话这时候我顾虑比当初去上海,回沈阳、去北京、回大连时多得多。
因为家庭、因为孩子、因为父母,做出决定是不容易的。但在过往的所有选择里,没有完美的机会,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,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。况且这样的机会以后几乎都不会再有了。
留下来可能需要被迫去卷无意义的事情,就像大人卷工作、教育,小孩卷学习。想到此,我知道又到了该选择的时候,那就是走出去。
最后
自毕业以来,特别是近十年的外企工作,我挺努力的。努力工作、不妥协地去完成;坚持业余时间以教促学的写了七八年的博客和公众号,贡献开源项目。
我坚信努力的价值,但同时也提醒自己不要陷入“自我感动”的误区。努力固然重要,但不能让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。我们必须抬头看路,抓住关键的机会,做出明智的决策。毕竟,如果方向错误,再多的努力也可能是徒劳的。
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作者和出处,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欢迎关注公众号「DevOps攻城狮」